2025/3/20 18:57:15 来稿部门:经济与贸易学院
海南三亚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符其才弯腰拾起一颗沉甸甸的金煌芒,指腹蹭过果皮上细密的金色糖斑,混着泥土的粗粝感黏在掌心。远处,一架无人机像工蜂般在果林间穿梭,药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小的彩虹,工人阿姨们的笑声混着芒果熟透的甜香,从枝头簌簌落下。
这位曾就读于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的“小符”,如今皮肤晒得黢黑,迷彩裤上沾满草屑,却依然站得笔直——从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他成了乡亲们口中“最会种芒果的大学生”,也成了乡亲口中的“符总”。
而符总经营的这片科技感十足的果园,正是学校合作的“一城十村百主播”项目孵化的乡村振兴试验田:无人机替代了人背药箱,直播间架在了果树下,连芒果都成了“网红爆款”。
理工学子的“农业突击战”
2021年,符其才进入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就读。毕业后,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曾向他招手,但在家乡的芒果园里,看到家人还在进行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方式,这让他心头一颤。“家里种了十几年芒果,可每年都为销路发愁。我是学市场营销的,能不能用专业知识帮帮乡亲们?”他攥着毕业证,做了一个让全家意外的决定——回乡创业。
起初,家人并不理解。“大学毕业不去闯事业,窝在地里种芒果?”面对质疑,符其才没多解释。他白天跟着父亲学剪枝施肥,晚上翻着书本研究农业技术,想着学校教授的营销技巧。
从等收购商到主动“闯市场”
面对市场不景气的挑战,符其才积极寻找合作商和分销商,通过熟人推广等方式打开销路。“作为新农人,最大的挑战就是农产品的滞销问题。我们会主动联系合作商,甚至找门店合作,努力把农产品推广出去。”
符其才的专业课教师王丽君介绍说:“符其才同学在校期间展现出突出的综合素质与主动性。在校期间,学校为他安排宽松、灵活学习环境;毕业后专业教师多次一对一指导产品商业化路径,助力其作品落地孵化,后续将持续帮扶。在校期间,他作为2021年职业周核心参与者,策划参与全流程,并提供所有产品,充分体现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课堂上始终保持第一排专注学习,主动承担小组项目协调工作,获得优秀作业表扬。”
现在,符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直想要把芒果园的生意做大做强,他说:“我希望扩大销售份额,打造自己的品牌和Logo,获得自己的私域流量,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也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农产品特色。感谢学校对我的帮扶和支持,作为新农人,我也想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
理工学子心中的“乡村振兴”
有想法
这个季节,在符其才的果园里,工人阿姨们正麻利地分拣芒果。她们笑着打趣:“符总天天念叨‘品牌IP’,咱听不懂,但跟着他干,工资可比以前高多喽!”
符其才望向远处连绵的果林说:“我想注册一个商标,用直播带货把三亚芒果卖到全国。乡村振兴不能光靠情怀,得懂技术、会经营。我想证明,当‘新农人’不比在大城市打工差!”
有方向
在符其才的办公室,墙上贴满手绘蓝图:品牌计划:注册商标; 私域流量池:建500个社群,会员预付定金锁定“树顶熟果”;跨界玩法:与三亚民宿合作“芒果采摘+研学”体验游。
最近,他正带着工人阿姨拍抖音:“姐妹们,跟着符班长干农业,工资高还管芒果吃到饱!”视频里,阿姨们捧着切开的芒果,冲着镜头喊:“甜过初恋!”
在符其才身上,我们看到了市场营销人的敏锐,看到了理工学子的坚韧,更看到了“一城十村百主播”项目培育的“新农人”特质: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用创新打破产销壁垒。乡村振兴离不开像“符总”这样懂技术、懂市场、爱农村的人才。
“一城十村百主播,推进农村三融合”项目旨在通过高校人才培养力量联合校企合作单位、行业协会等丰富的直播人才培养经验,采用“培—扶—孵”模式,通过技能培训、竞赛筛选,选拔一批具备直播素养的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归属感,稳定性强,懂电商、能运营、会直播的“新农人”。
从“小符”到“符总”,正是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全面践行“三个校园”建设理念,落实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构建校企共育模式,引领学生深度参与合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真实项目,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跨界、跨区、跨线并行”三个校园建设,助力学生“千人千面”成长成才,培养更多优秀学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三亚理工力量。
(文图 :经济与贸易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上一篇:李书福委员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
下一篇:以声传情育英才 三亚理工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