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6 16:31:18 来稿部门: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团委
2015年11月10-13日,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促进我省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海南省文明办、共青团海南省委共同举办了全省志愿服务创新(网络)培训班。我院团委办公室副主任王文佳老师赴海口参加了本次培训。
此次培训为期4天,邀请了省文明办陈兴章主任、省委宣传部网管处史盛东处长、北京联合大学宋志强教授、海南大学组织部副部长王志芳教授、贵州大学刘波亚副教授以及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教授等多位国内和省内专家授课。
培训围绕五大主题展开。
一、互联网发展与宣传创新。志愿服务现在已进入了新时期,“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资源融合时代的到来。中国目前共有6.68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是志愿服务面临的发展性重要问题。
二、互联网思维与志愿服务创新路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以志愿服务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开辟新领域、新场所的内容创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工具创新,激发主动性、能动性的主题创新,正指引志愿服务不断向前发展。
三、网络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构建。网络志愿者最大特点是具有草根性,也就标志着志愿服务的平等交互性和可视性。网络志愿服务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超越性,为人际交往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空间;网络志愿服务弥补了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网络志愿服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将趣缘、业缘、人缘有机结合;网络志愿服务还有利于志愿精神的培育,让全社会都能关注弱势群体。
四、互联网下的志愿服务团队拓展与延伸。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志愿服务确是实实在在的,我们需要将虚拟归于现实,用好互联网,将志愿服务工作全面打开。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拓展了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促进了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力、物力资源等的优化整合,提高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增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效果。
五、互联网下的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与管理。互联网下的志愿服务团队具有可复制性、可延续性和创新性。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服务公信力、提高志愿者黏性。
作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收集分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者的服务意愿和服务爱好,把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者的需求,做好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志愿服务者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理念,用爱心铸就志愿之光。
图/文 王文佳 审稿/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