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2 18:30:11 来稿部门:教务处
同学们,给大家带来一则重磅消息,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混合式课堂即将开课啦!混合式课堂即“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上:24学时,芯位教育网站视频,不去教室上课,只需安排观看视频时间;线下:8学时,在多媒体教室,第6、9、12、15周各上1次课(2学时)。(注:第6周受疫情影响学生暂未返校,调整为线上教学)快来扫描二维码加入课程微信群,开启“线上讨论”吧!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拓展课
课程负责人:李慧
课程介绍:人才是旅游企业的核心资源,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力量源泉,创新是旅游企业的制胜法宝。产业与教育融合,带给我们真实世界的思维方式,管理与创新并举,启发我们构建企业的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我们未来职业的成功之路,产业视野——创新思维——管理能力,从企业视角看管理,提升创新思维够真实,才能真实践!从理论视角看创新,提升管理能力有高度,才能促发展!选择一门奠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课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让我们共同开启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大门,路从脚下而始!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301-255-574
文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陈宸
课程简介:文学原理是大学语文主干基础课,以文学基本理论、概念、范畴以及相关学科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讲授文学的本体与形态、文学的客体与对象、文学的主体与创造、文学的文本与解读、文学的价值与影响等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同学能够从理论高度掌握文学的基本性质、特点、规律和功能。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897-413-378
语言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陈雷
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的结构规律、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572-4280-0042
艺术导论
课程负责人:陈曦
课程简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哲学层面的宏观艺术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艺术现象、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正确评价其优劣是非。本课程超越具体艺术门类的特性而提高到艺术学整体高度,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74-189-416
简明世界史
课程负责人:程娜
课程简介:历史的潮流不断变化,要是想到达旅途的终点,我们中华民族必须不断适应,勇往直前。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相信我,多学学历史总是没错的。在本课程上,同学将会了解到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知晓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历经岁月沧桑影响至今的制度、宗教和文化。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796-458-996
沟通心理学
课程负责人:方惠
课程简介:沟通心理学是一门视角独特的“主持型”心理课,该课程围绕沟通常见心理问题、行为结构、团队危机管理、社会支持系统这四个维度,以案例体验与理论阐释的形式,呈现角色冲突与心理动力的潜意识机制,共同探索企业、家庭、学校、朋辈等背景下的领导力、执行力、合作力、恢复力的创造与提升。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676-698-400
经济学思维方式
课程负责人:郭思嘉
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锻炼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使学生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用于思考日常生活,以更好地配置稀缺资源。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39-726-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负责人:霍晓璇
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88-215-143
比较文学
课程负责人:李婧
课程简介:比较文学开放式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通途和桥梁。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揭示民族文学的特性,向世界展示它的价值,也可以了解各国文学的精华,给民族文学的借鉴活动提供可遵循的规律,进而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444-775-278
古代汉语
课程负责人:柳雯岚
课程简介:要继承中国文化遗产,首先就要读懂文言文。读懂了文言文,我们才能进而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药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古代汉语》课程就像是一把开启中国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800-242-2226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
课程负责人:秦悦
课程简介:结合社会热点和算法实践项目,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经典算法、应用领域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示信息社会各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前景,为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入门基础。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792-580-105
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负责人:王文佳
课程简介:《中国当代文学》课程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621-178-479
伦理学的邀请
课程负责人:吴晓蒙
课程简介: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经过系统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学习之后,初步掌握识别与提炼具体实践生活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的伦理理论与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得出理智而冷静的判断,学生也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上有更清晰的认知。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09-4126-8544
数学文化十讲
课程负责人:向小丽
课程简介:数学让一些人如痴如醉,又使一些人垂头丧气。不少人畏惧数学,又希望提高数学素养。本课程通过有意思的话题,从生活出发,诠释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数学高端领域,分享数学文化大餐。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745-8656-0003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负责人:严静
课程简介:你想知道中国历代史上最豪的房子长啥样吗?你想了解古代婚前彩礼有多少,婚前教育咋进行吗?你想品味古代版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吗?你想走进惊艳北京冬奥会片头二十四节气倒数视频中的节气世界吗?欢迎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线下课堂,让我们一起畅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乐园。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389-5712-5806
美学与人生
课程负责人:张唯儒
课程简介:美学与人生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类课程。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人们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十分重要。
本课程围绕着美的诞生及其意义、探讨美的主要途径、美的基本特性、美的基本形态:优美与崇高、美的基本形态:悲剧和喜剧、审美活动与人的心理机制、儒家、道家美学、艺术的真谛、审美教育等9部分展开。整个课程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普及性强,能让更多的人在健康、健全、健美人生之路上获益匪浅。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472-5778-9877
透过性别看世界
课程负责人:陈蓬
课程简介: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温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意再伪装坚强;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的乐趣而得不到满足;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101-791-331
西方音乐史
课程负责人:王强
课程简介:该课程包括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及总体音乐风格概述,各时期重要的音乐现象分析并包含涌现的风格流派特征,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个性,经典音乐作品风格赏析等。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11-2682-2904
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杨金玉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自编教材,采用自编教学课件,注重课程框架体系的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把握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加课程知识提升部分,兼具前沿性。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728-893-819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
课程负责人:陈夏囡
课程简介:《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课程分为生命哲学、传统文化、人生智慧三大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的生命哲学问题,与当代科学与实践相关的元哲学问题,全球视野中的文化与价值问题,多维视野中的人生智慧问题,尤其倡导爱智、求真、向善、致美与崇圣的人生价值取向。课程设置由问题出发,由基础理论到现实实践应用,深入浅出,说理充分,资料翔实,生动鲜活,适合当代大学生基础层面的学习研修。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627-131-8201
电子商务概论
课程负责人:王艳楠
课程简介:你是否曾为淘宝的诞生而激动,因为不再忍受传统商场的拥挤和无处安放的车辆?你是否曾为微信的出现而兴奋,因为甩去了经常忘带钱包的烦恼和数不清卡片的忧愁?你是否钟情于某款APP的简洁高效,又是否感叹于某个平台的无所不包?网络无所不在,电商向你走来。
课程微信:
腾讯会议号:983-6686-2864
(素材来源:教务处)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