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11:47:02 来稿部门:图书馆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这位文化伟人为二十世纪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呐喊”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如果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那么鲁迅对于我们同样有着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价值。不得不承认,鲁迅的确是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中最清醒的观照,实际上他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所以我们依然要纪念鲁迅。
让我们跨越时空,与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交流,看看社会的浮光掠影,尝尝人性的辛辣和酸涩,然后对这个时代多一些反思,同时也多一些热爱。期待你能通过阅读,重新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故事新编》
责任者:鲁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索书号:I210.6/27
馆藏地:书山馆语言文学阅览室【内容简介】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
《故事新编》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评论】
曾经在陈丹青先生《鲁迅是谁?》的演讲中听到一个别致的观点,他说“鲁迅的被扭曲,是现代中国一桩超级公案”,对鲁迅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他的作品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致使鲁迅作品的层次和人格魅力被过度简化,他本身丰富优美的用字,以及风趣幽默的行文,后人常常视而不见,也许我们真的不小心错过了一个可爱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狡黠的那一面,他也对人、对动物、对乡土、对自然有着特别的情怀。若是仅仅从某一些方面去解读鲁迅作品内涵的全部,这对他是非常不公平的。
这版《故事新编》做了一个去政治化的尝试,真诚感受鲁迅作品的丰满原貌,精选《鲁迅全集》中想象丰富、精炼生猛的小说18篇, 尤其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八个远古传说,无论是从造人造到神烦的女娲,还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炸酱面的后羿一家,都让人忍俊不禁,脑洞大开。
《呐喊》
责任者:鲁迅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索书号:I210.6/32
馆藏地:卓越馆
【内容简介】
《呐喊》是一本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评论】
《呐喊》收录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孔庆东曾说,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中国经历了近代的低谷之后重新振兴的时段里的民族思想的‘脊梁’。鲁迅的《呐喊》浓缩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其小说艺术之精妙复杂,是同时代的各国文学大师都难以超越的。我从小就读《呐喊》,现在每次讲鲁迅的时候还要读,但是每次都可以读出新的意义。”
《狂人日记》
责任者: 鲁迅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10
馆藏点:书山馆语言文学阅览室
索书号:I210.6/13.2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评论】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表白这样一种角度,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并且在文章末发出了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期盼。
《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作者通过对狂人形象的描写,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责任者:吴中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馆藏点:书海馆
索书号:K825.6/297
【内容简介】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鲁迅传》(鲁迅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传记”部分“史、思、诗”三者并行,历史感、思想性与叙事的诗意兼备,是刘再复先生早年传记作品的得意之作:“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这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再次面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其中包含许多关于鲁迅和中国文学、文化新颖的真知窖见。书中还收入了他与李泽厚、林岗等友人关于鲁迅的共同思索,这又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灵魂共振”,其思想锋芒还辐射到鲁迅之外更广泛的人文科学领域。
【评论】
“我们大都是生在80年代末期的,没有经历过鲁迅‘神化’的阶段,不可能感受到时代对鲁迅的‘利用’,同样更无法获得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的切身体验。我们离历史太远了,尤其是近代的历史,许多时候就连我们最近的历史都是模糊的。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鲁迅,鲁迅的遗产是不是该让我放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呢?尽管鲁迅在‘遗嘱’中说,死后不要举行纪念,可是我们还在纪念,历史上纪念了很多次,我们却把真的鲁迅丢弃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面对当下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现状,我想,纪念鲁迅、品读鲁迅,依然是有意义的。
责任者:曹聚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内容简介】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在国内外众多关于鲁迅的传记和评传中,是极具个性的一本。作者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且是当时文坛交往甚密的文友,因此对鲁迅的了解、认识和评价,具有直接鲜活的印象,以及一般作者、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深入。曹聚仁曾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写作时则保持“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的视角,对鲁迅的生平、脾性、家庭,师友多有揭示,对鲁迅的心路历程、社会人生、文艺政治等观念也多有阐发。作者写作此书,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可以自由地撰写鲁迅”特定的时空中,自然产生出的是极富特色的作品。作者对鲁迅的理解,能道他人所不能道者,即使在今天,对鲁迅研究乃至爱好者,也依然具有相当大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评论】
这大约是鲁迅评传之中比较好的一部,对于鲁迅的一生和他的朋友,都有非常清晰的介绍。曹聚仁也是左翼文人,对于鲁迅的新文章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了解,是知情人之一。所以写文章下笔百无禁忌。在书中,作者他是以一种不远不近的角度来观察鲁迅及其周围的人,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因此,曹聚仁这一本虽然小硬伤频频,但以精神气而论,得其仿佛。尤其曹毕竟有亲身经历在,个别说法可以商榷,但不容漠视。